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遠者偶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遠者偶之
概念溯源
「遠者偶之」乃中醫學重要治療法則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其原文曰:「近者奇之,遠者偶之」。此理論與「近者奇之」相對,共同構成中醫辨證施治的用藥基本原則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對此註解道:「遠者為下為陰,用其重而急也」,揭示了此法則的深層內涵。
基本定義
「遠者偶之」指針對病位深在、病程遷延之證候,當採用藥味較多或藥力較峻之方劑予以治療的法則。其中「遠」字含三層意蘊:
- 空間之遠:病變部位在下焦(如肝腎)、在裏(如臟腑深處)
- 時間之遠:病程日久,纏綿難愈
- 病勢之遠:病邪深入,傷及根本
「偶」則指方劑組成之雙重特性:
- 藥味數目為偶數
- 配伍方式多君臣佐使俱全
- 藥物協同作用顯著
理論依據
經絡臟腑理論
根據中醫藏象學說,人體上下内外存在氣機升降出入的特定通路。病邪入裡或下沉時,單一藥力難以直達病所,需多重藥物協同:
- 上行之藥配下行之藥
- 走表之藥配入裡之藥
- 宣散之藥配收斂之藥
構成「偶方」的立體治療網絡。
陰陽五行理論
張景岳「遠者為下為陰」的註解,源於:
- 下焦屬陰,陰性沉靜,需陽藥激發
- 久病多虛,虛則補之,補劑多需配伍
- 陰病治陽,當雙管齊下
如《金匱要略》腎氣丸即體現此理,以八味藥物調和陰陽。
臨床應用
典型方劑體現
-
大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
- 治陽明腑實,邪熱深結腸胃
- 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四味相須為用
- 瀉下之力峻而不猛
-
六味地黃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
- 治腎陰虧虛之遠期病證
- 三補三瀉,六味相合
- 補瀉兼施以療深層陰虛
配伍特點
- 多向調控:如治久咳之百合固金湯,既潤肺又滋腎
- 藥力疊加:如治頑痹之獨活寄生湯,祛風濕與補肝腎並重
- 層次分明:如治水腫之實脾飲,溫陽與利水藥物相互為用
現代發揮
當代中醫在傳承古法基礎上,對「遠者偶之」有以下延伸:
- 慢性病管理:對糖尿病、高血壓等,採用複方多靶點干預
- 腫瘤治療:扶正祛邪並舉,多層次調控
- 絡病理論:葉天士「久病入絡」說與此法則相通,發展出蟲類藥搜剔法
此治療原則體現了中醫「整體觀照,標本兼治」的特色,為臨床處理複雜病證提供了重要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