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約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約束」詳解

一、解剖定位
「約束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大惑論》:「肌肉之精為約束。」此處指眼周肌肉與筋膜結構之統稱。明·張景岳於《類經》卷十八註解:「約束,眼胞也。」更進一步將「約束」明確界定為眼瞼(眼胞)及其相關組織,涵蓋眼眶筋膜、眼外肌等結構,主司眼目開闔與運動功能。

二、生理與經絡聯繫

  1. 與脾胃之關係
    中醫理論中,脾主肌肉,而「約束」既由肌肉之精所成,其功能強弱直接受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之影響。脾胃氣血充沛,則眼瞼開合有力;若脾胃虚弱,氣血不榮,可致眼瞼下垂或弛緩(如「瞼廢」之症)。
  2. 經絡循行

    • 陽明經:足陽明胃經「起於鼻之交頞中,旁約太陽之脈」,其經氣布散於眼周,與「約束」之張力密切相關。
    • 太陽經:足太陽膀胱經貫睛明穴,主眼目開闔,與眼眶筋膜功能相連。

三、病理意義
「約束」失調可反映於多種目疾:

  • 風邪客絡:外感風邪侵襲眼胞,致胞瞼震顫或目痒。
  • 氣血兩虚:脾胃虧虛,肌肉失養,常見上瞼下垂(「睢目」)。
  • 濕熱困脾:眼瞼紅腫糜爛(如「目赤爛眥」),多因脾運失司,濕熱上攻。

四、古典文獻佐證
除《靈樞》外,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「約者,開闔之機也」,強調其為目竅活動之樞紐;《目經大成》更以「約束」解說針刺療法中眼周穴位之調控作用,如攢竹、絲竹空等穴可調「約束」氣機。

五、現代中醫應用
臨牀上,調理「約束」多從脾胃論治,如補中益氣湯治氣虛下陷之瞼垂;若因肝風內動導致胞瞼瞤動,則以天麻鉤藤飲平肝熄風,均體現「治目先調臟」之辨證思維。

總結
「約束」為中醫眼科學重要概念,既具解剖實質,亦與臟腑經絡功能相繫,其理論對目疾辨治具指導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