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潮

月潮為中醫婦科名詞,專指女子月經,首見於《古今醫統》。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月潮與臟腑、經絡、氣血之盛衰密切相關,尤以「腎-天癸-衝任-胞宮」軸心為調控核心,乃女性生理週期之重要表徵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臟腑關係

    • 腎主生殖:腎精為月潮化生之源,《傅青主女科》言「經水出諸腎」,強調腎氣充盈則月事按時而下。
    • 肝藏血司疏泄:肝血充盈而疏泄有度,則月潮量色正常;肝鬱氣滯易致經行不暢或延期。
    • 脾胃為氣血之海:脾統血、胃受納,水穀精微化生氣血以養衝任,故《女科經綸》云:「月經全賴水穀之氣」。
  2. 經絡調控

    • 衝任二脈: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二脈協調則月事以時下。若衝任虧損,可見經量稀少或閉經。
    • 督帶二脈:督脈總督一身之陽,帶脈約束諸經,二者失衡亦可影響月潮週期。
  3. 氣血作用
    月潮本質為「血滿則溢」之象,《黃帝內經》稱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」。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,氣血失和則見經亂、痛經等證。

臨床表現與辨證

  • 週期異常:先期多責之血熱或氣虛,後期常因血虛、氣滯或寒凝。
  • 經量異常:量多者或屬脾不統血、血熱妄行;量少者可因精虧血少或痰濕阻滯。
  • 經色質地:色淡質稀多屬虛寒,紫暗夾塊常為血瘀,稠黏穢臭或為濕熱。

月潮之常變,實為婦科辨證之綱目,須結合全身脈證詳察病機,此乃中醫調經之要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