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月斧
月斧為中醫眼科手術器械之一,首載於《目科正宗》。其形制以鋼鐵製成,用途主要為鏟除外障所生之膜、翳等病理產物,屬傳統眼科金針撥障術之輔助工具。
形制與用法
月斧之設計符合中醫眼科「微創去邪」之原則。其刀刃鋒利而具弧度,形似新月,故得此名。其操作手法需配合「金針開道」之術,先以金針輕劃病灶邊緣,再以月斧鏟除殘留之翳膜。古籍強調「運斧如電,去疾如風」,意指手法需精準迅捷,以免傷及目絡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目翳形成多因「風火痰濕壅滯目絡」,或「肝腎陰虛,精血不能上榮於目」。月斧所治之外障,屬「有形之邪」,需配合內服藥(如撥雲退翳湯)調理臟腑。其使用時機,當在翳膜「老定」(即病變穩定期),過早施術易致氣血妄行,過晚則難除根。
古籍記載
《目科正宗》詳述月斧與其他器械(如金針、鈎鐮)之配合用法,謂:「翳若凝脂,先金後斧;膜如堆雪,斧鈎並行。」清代《銀海精微》亦提及月斧可治「冰瑕翳」、「雲霧移睛」等症,然強調需辨明翳之「老嫩」,嫩者宜藥,老者方施術。
與現代醫學之對照
現代中醫眼科在繼承月斧原理之基礎上,多改用精密器械,然其「祛邪護絡」之思想仍存。如白內障針撥術中,器械設計仍可見月斧「弧形去翳」之痕跡,唯材質與滅菌技術更為先進。
月斧之存在,體現中醫眼科「器械治療」與「內科調理」並重之特色,亦反映古代醫家對眼部解剖結構與病理變化的深刻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