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候

出處與釋義
「月候」一詞首見於北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五十一「婦人月水不調」篇,為中醫古籍中對「月經」之別稱。「月」指時間週期,「候」則暗喻其如節氣般具規律性,反映古人將女性經血來潮視為陰陽氣血循環之自然現象,與天地運行相應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生理關聯

    • 臟腑經絡:月候與衝脈、任脈密切相關,衝為「血海」,任主胞胎,二脈資於腎氣,賴肝藏血、脾統血之功能協調。
    • 氣血作用: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月水者,經絡之餘也。」經血為氣所化,氣充血足則月候如期,呈現「三旬一下」之常態(約28—30日一週期)。
  2. 病理範疇

    • 失調表現:古籍載「月候不調」包含「先期」(經早)、「後期」(經遲)、「或多或少」(經量異常)等,多因氣滯、血虛、寒凝、熱伏所致。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凡血寒則滯,血熱則妄行。」
    • 辨證分型:臨床常歸於「月經病」,細分為肝鬱氣滯、氣血兩虛、腎精虧損等證型,治法各異,如疏肝理氣(柴胡疏肝散)、補益氣血(八珍湯)等。

古籍補充
除《聖濟總錄》外,《千金要方》稱月經為「月信」,強調其信而有期;《黃帝內經》則以「天癸至」闡述月候與腎中精氣盛衰之關係,奠定「腎-天癸-衝任-胞宮」軸線理論。

術語辨析
「月候」與「經水」「月事」等詞義近而微異——「月候」更側重週期性觀測,反映中醫「以時參病」的診斷思維,如《醫宗金鑑》強調:「月候不準,必考其寒熱虛實。」

(全文純述中醫學理,未涉現代醫學觀點或臨床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