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候不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候不調

病證名,出自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五十一「婦人月水不調」篇,載有「治婦人月候不調……赤芍藥湯方」。此即中醫所述之月經不調,為婦科常見病症,泛指女子月經之周期、經量、經色、經質等方面出現異常,多與臟腑氣血失調、衝任二脈功能紊亂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月候不調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:

  1. 氣血失和

    • 氣虛:脾虛氣弱,統血無權,導致經期提前或經量過多。
    • 血虛:陰血不足,血海空虛,致經期延後或經量過少,經色淡質稀。
    • 血瘀:氣滯寒凝,瘀阻衝任,常見經行不暢、經色紫暗夾血塊,或痛經。
  2. 臟腑功能失調

    • 肝鬱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可致月經先後無定期,或經前乳房脹痛。
    • 腎虛:腎精不足,天癸衰少,衝任不固,多見月經後期、量少,甚或閉經。
    • 脾虛:運化失職,氣血生化不足,影響經血調暢。
  3. 外邪侵擾

    • 寒凝:經期感寒,血為寒凝,運行不暢,致月經後期、經行腹痛。
    • 血熱:熱擾血分,迫血妄行,見經期提前、經量多、色鮮紅。

證型與表現

  1. 月經先期:周期縮短,多因氣虛不攝或血熱內擾。
  2. 月經後期:周期延後,常由血虛、寒凝或氣滯所致。
  3. 月經先後無定期:周期紊亂,多與肝鬱腎虛相關。
  4. 經量異常:包括月經過多、過少,或因瘀血、痰濕阻滯。

中醫治法

中醫強調辨證論治,依病機選方:

  • 氣血虛弱:可用八珍湯歸脾湯益氣養血。
  • 肝鬱氣滯:以逍遙散加減疏肝解鬱。
  • 血瘀阻絡:選桃紅四物湯少腹逐瘀湯活血化瘀。
  • 腎精不足左歸丸右歸丸補腎填精。
  • 血熱妄行清經散丹梔逍遙散清熱涼血。

古籍中如《聖濟總錄》所載赤芍藥湯,即以赤芍為主藥,配伍當歸、川芎等,用於調和營血、疏通經絡,體現中醫對月候不調的調治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