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候愆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月候愆期
月候愆期係中醫婦科常見病證名,出自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一「月水不調方第五」之加減吳茱萸湯條文。該病證即指月經周期異常,或提前或延後,未能按期而至之情況。
病機探析
月候愆期之病機主要與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肝、脾、腎三臟為要:
- 肝鬱氣滯則疏泄失常
- 脾虛不運則生化乏源
- 腎氣虧虛則天癸失調 氣血失和,沖任損傷,遂致經期紊亂。另有血熱、血寒、痰濕等因素,亦能影響月經周期。
證型分類
- 氣虛型
經期延後,量少色淡,伴有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多因脾虛氣弱,生化不足所致。 - 血虛型
月經後期,經血色淡質稀,面色萎黃,脈細無力。常由失血或久病耗傷陰血引起。 - 氣滯型
經期先後不定,經行不暢,胸脅脹痛,脈弦。此乃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之象。 - 血寒型
經期延後,經色紫黯有塊,小腹冷痛,脈沉緊。多因寒客胞宮,血行遲滯所致。 - 血熱型
經期提前,量多色紅,心煩口渴,脈數有力。此系熱擾沖任,迫血妄行之證。
治法要點
歷代醫家治療月候愆期講究辨證論治:
- 補益氣血:常用八珍湯、歸脾湯等方
- 疏肝解鬱:多選逍遙散、柴胡疏肝散之類
- 溫經散寒:宜用溫經湯、艾附暖宮丸等劑
- 清熱涼血:可選清經散、芩連四物湯等方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所載加減吳茱萸湯,乃溫經散寒、調和氣血之代表方劑,主治沖任虛寒所致之月候不調。其組方嚴謹,吳茱萸配伍當歸、川芎等藥,共奏溫通之效。
經典論述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言:「婦人月水不調,由風冷乘虛客於胞中,傷沖任之脈。」指出外邪侵襲沖任為致病之因。
《景岳全書》則云:「調經之要,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,養腎氣以安血之室。」強調脾腎在調經中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