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候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候血

月候血,中醫名詞,出自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一百五十一,為女子月經之血的專稱。「月候」即按月而至之生理周期,反映女性胞宮氣血之盈虛變化,為天癸至、沖任調和之象。

中醫理論中,月候血之生成與運行,與臟腑、經絡密切相關:

  1. 臟腑調攝

    • 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化生天癸,促使冲任通盛,月事以時下。
    • 主疏泄,藏血,調節血量之分配,肝氣暢達則月候如期。
    • 統血,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健則血得統攝,經量適中。
  2. 經絡輸布

    • 冲脈為「血海」,與足少陰腎經相併,總領十二經氣血,主司月候之潮汐。
    • 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主胞胎,與冲脈協調,共司經血之蓄溢。

月候血之色、質、量,可辨體質與病機:

  • 色澤:正紅為佳;淡紅多屬血虛或陽虛;暗紫多因血瘀或寒凝。
  • 質地:稠黏者多痰濕或血熱;稀薄者常為氣血不足;夾瘀塊者多氣滯血瘀。
  • 周期:先期多熱,後期多寒,先後不定多肝鬱或脾虛。

古籍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月水之行,猶天道之潮汐,應期而至,其來有信。」月候血之調暢,實為女性生理健康之關鍵,亦為中醫婦科診療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