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候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月候血,中醫名詞。即月經之血。

月候血,也稱為月經血,是指女性在生理週期中子宮內膜脫落而排出的血液。月經血中含有大量的血液、子宮內膜組織和脫落的上皮細胞。通常,月經血的顏色是暗紅色,但個人體質可能會有所差異。月經血的量一般為30-50毫升,但也會因個人體質而有所不同。

月經血是女性生理週期中的重要一環,它代表了子宮內膜經過一個月的生長、分化和增厚後,在雌激素水平下降和黃體素水平升高的作用下脫落排出。月經血的排出標誌著新的生理週期的開始。

月經血對女性身體健康非常重要,它的顏色、量、質地等都可能反映出女性的健康狀況。如果月經血出現異常,例如顏色過深、量過多、質地過稀等,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現,需要及時就醫。

月經血是女性身體正常代謝的產物,對女性的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。因此,女性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避免不良刺激,以避免影響月經血的正常排出。

根據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一百五十一的記載,月候血是指月經的血液,是子宮經脈中的血液。在月經時,經脈打開,血液流出,因此稱為月候血。月候血的顏色是紅色,味道是鹹的,氣味有腥臭,質地濃稠,屬於寒性。月候血主治月經不調、痛經、閉經、白帶、崩漏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