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浣

月浣為中醫婦科專有名詞,出自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卷四「赤白帶下崩中漏下」篇,列為「七害」之一,原文載有「月浣乍多乍少」之描述。此處「月浣」即指月經,為古代醫家對月經之別稱。「浣」本義為洗滌,引申有周期性更替之意,與月經之周而復始特性相應。

中醫理論背景

在傳統中醫學中,月浣(月經)與衝任二脈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」之論,指出月經之生成與天癸、衝任二脈及腎氣盛衰有直接關聯。

氣血與月浣關係

  1. 氣為血之帥:氣能生血、行血、攝血。若氣虛則月浣量多或淋漓不止;氣滯則月浣不暢,或見血塊、腹痛。
  2. 血為氣之母:血虛則月浣量少、色淡,甚或經閉;血熱則月浣先期、量多色鮮;血寒則月浣後期、色黯有塊。

臟腑與月浣調節

  1. :主生殖,藏精,腎精化生天癸,為月浣之根本。腎陰不足可致月浣先期、量少;腎陽虛衰則月浣後期、經血色黯。
  2. :主疏泄,藏血。肝鬱氣滯可致月浣先後不定、經前乳脹;肝血不足則月浣量少。
  3. :主統血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脾虛則月浣量多或崩漏;脾不化濕則帶下伴經亂。

月浣異常的古典分類

《千金要方》提及「月浣乍多乍少」屬於七害之一,古代醫家將月經異常歸納為多種證型:

  1. 月先期:月浣提早而至,多因血熱或氣虛。
  2. 月後期:月浣延遲,常見於血寒、血虛或氣滯。
  3. 月乍多乍少:經量不規則,或為肝鬱脾虛,或屬腎氣不固。
  4. 月閉不通:分為血枯、血滯兩類,涉及氣血瘀阻或精血虧虛。

典籍中的月浣論述
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其他醫籍亦有關於月浣之記載:
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月水不調」,強調衝任損傷為病機關鍵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認為「經脈之本,重在衝任;衝任之病,不外虛實」,進一步闡釋月浣異常之辨證綱領。

月浣一詞雖古雅,然其理論內涵與現代中醫所述「月經病」相通,均以氣血、臟腑、經絡為辨證基礎,體現中醫學對女性生理病理的系統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