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忌

月忌為古代針灸宜忌理論之一,首載於唐代醫家孫思邈《千金翼方》。其學說結合天文曆法與中醫針灸禁忌,透過十二地支與月份的配屬關係,推算特定時日的氣血運行變化,以避開不宜針療之時。

月忌之理論依據

中醫認為人體氣血隨天地陰陽而週期性變動,即《內經》所云「人與天地相參」。月忌所涉之日,如血忌、血支、月厭等,皆反映特定時辰中氣血伏藏或紊亂之態。例如:

  • 血忌日:氣血凝滯,針刺易傷營血。
  • 月厭日:陰氣偏盛,經脈氣機不暢。
  • 月刑日六害日:臟腑經絡之氣不相協調,施針恐致氣血相爭。

此類忌日多源於「干支醫學」,結合五行生剋與臟腑表裏關係。如《黃帝蝦蟆經》提及:「月生五日,血氣始精…月郭空則海水東盛,人氣血虛。」可見月相盈缺亦影響宜忌。

月忌諸日分類

  1. 血支日:與月建相衝之位,主氣血逆行。《扁鵲心書》指此日針刺易引邪入裏。
  2. 四激日:四季交節前後,氣機激盪未定,針灸恐擾亂經脈交接。
  3. 月殺日:陰煞之氣旺盛,多避用瀉法,免傷真元。

此類忌日推算,需依據當年干支與節氣變化調整,如子月(農曆十一月)逢「月厭」在戌,臨針時須辨明气血虛實。

學術背景與應用

月忌理論深受「時間醫學」影響,與子午流注、靈龜八法等學說相通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完善其曆法體系,強調「擇時施治」之要。然歷代醫家對月忌態度不一,部分認為「急症不拘禁忌」,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未言針忌,蓋因病勢為先。

現代研究亦指出,月球引力與人體體液代謝具相關性,或可佐證月忌之科學基礎。然臨床應用時,仍須綜合辨證,非單純拘泥曆忌。

(以上內容純粹介紹中醫學理,不做為實際操作依據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