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假

月假,又名「經候」、「月信」、「月事」,是中醫對於女性月經的專有名詞。此語源出宋代齊仲甫《女科百問》卷上:「陽氣勝陰,月假多者,當歸飲……」意指女子胞宮定期疏泄之生理現象。

詞源探究

「月假」一詞最早見於宋代醫籍,其中「假」字取「依時而暫至」之意。蓋因月經乃女子天癸至後,每月應時而下之生理排泄現象,猶如暫借之潮汐,按期而來,依時而去。

中醫生理學釋義

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月假的產生與沖任二脈、天癸及臟腑氣血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沖脈盛,月事以時下。」其基本機理為:

  1. 天癸作用:天癸乃腎中精微物質,激發沖任二脈之功能
  2. 臟腑協調:腎氣充沛、肝血充盈、脾氣健運、心氣下達
  3. 氣血運行:氣血和調,方能如期排經

病理表現分型

中醫對月假異常有多種辨證分型:

  1. 經量異常

    • 月假過多(陽氣勝陰)
    • 月假過少(血虛或血瘀)
  2. 周期異常

    • 經行先期(多屬血熱)
    • 經行後期(多屬血寒)
    • 經亂無期(多因肝鬱腎虛)
  3. 質地異常

    • 經色淡紅(氣血虛弱)
    • 經色紫黑(血熱或血瘀)
    • 經質稠粘(濕熱蘊結)
    • 經質清稀(陽虛內寒)

相關經典方劑

歷代醫家針對月假異常發展出諸多有效方劑:

  • 當歸飲:用於陽勝陰虛所致月假過多
  • 四物湯:調經基礎方,用於血虛諸證
  • 溫經湯:治療衝任虛寒所致月假不調
  • 丹梔逍遙散:疏肝解郁,清熱調經
  • 固經丸:滋陰清熱,固沖止血

月假作為女性生理重要指標,其變化反映內在臟腑氣血盛衰,歷代醫家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經驗,形成獨特理論體系與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