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經
月經為中醫婦科重要生理名詞,《脈經》卷九「平帶下絕產無子亡血居經證第四」中載:「婦人月經一月再來……」其命名繁多,反映古人對月經現象之細膩觀察與多元詮釋。亦稱月水、月信、經水等,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月以三旬而一盈,經以三旬而一至。」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天癸與腎氣
    中醫認為,月經之源起與「天癸至」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言: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。」天癸屬先天精微,藏於腎,須腎氣充盈方能促發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,腎精化血為月經提供物質基礎。
  2. 衝任二脈與氣血
    月經賴「衝任二脈」調節。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胞胎,二脈協調則經血依時而下。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:「衝任之脈,皆起於胞中,為經絡之海。」氣血充盈則經量如常,氣虛血弱或氣滯血瘀皆可致月經失調。
  3. 肝脾協調
    肝主疏泄,藏血;脾主統血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肝氣條達則經期不紊,脾運健旺則經血得攝。《女科經綸》指出:「月經全賴腎水施化,脾土統攝,肝氣疏泄。」若肝鬱化火或脾虛濕困,可致經期前後不定或經質異常。

週期與表現

  • 初潮與閉經:女子約14歲(二七)天癸至而經行,49歲(七七)左右腎氣衰而經絕,符合「七七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」之論。
  • 正常經候:週期約28至30日,經期3至7日,經色暗紅,質地稠稀適中,無明顯血塊或腥臭。古籍稱「月月如期,經常不變」。

異常月經之病因病機
中醫辨月經病注重「期、量、色、質」:

  • 經期異常:如「月經先期」多因血熱或氣虛,「月經後期」常屬血虛或寒凝。
  • 經量失調:量多者或為血熱或氣虛不攝;量少者可能因血虛、腎虛或痰濕阻滯。
  • 經色經質:色紫黯夾塊多屬瘀血,淡紅稀薄多為氣血兩虛,經質黏稠或臭穢可能蘊濕熱。

古籍如《傅青主女科》進一步細分:「經水過期而來,多因血寒;未期而至,多屬血熱。」此類辨證為中醫調經之核心依據。月經之常與變,皆反映臟腑氣血盛衰,故有「月經為婦女健康之鏡」一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