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經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月經病是中醫學中常見的婦科疾病範疇,泛指月經週期、經期、經量、經色、經質等方面出現異常,或伴隨月經週期及絕經前後所發生的相關病症。中醫認為,月經病的發生与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失和、經絡阻滯密切相關,尤其以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為關鍵。
一、月經週期異常
- 月經先期:指月經週期提前7天以上,甚至10餘日一行,多因氣虛不攝或血熱妄行所致。氣虛者常見經色淡、質稀;血熱者則經色深紅、質稠。
- 月經後期:指月經週期延後7天以上,甚至3-5個月一行,多因血虛、血寒、氣滯或痰濕阻滯所致。血虛者經量少、色淡;血寒者經色暗、有血塊;氣滯者常見經前乳房脹痛。
- 月經先後不定期:指月經週期或提前或延後7天以上,多因肝鬱氣滯或腎氣不足,導致沖任失調。
二、經期異常
- 經期延長:指行經時間超過7天以上,甚至淋漓半月方淨。常因氣虛失攝、血熱內擾或瘀血阻滯所致。氣虛者經色淡;血熱者經色深紅;瘀血者經血紫暗有塊。
三、經量異常
- 月經過多:指經量明顯增多,多因氣虛、血熱或血瘀,導致沖任不固。氣虛者伴有神疲乏力;血熱者經色鮮紅質稠;血瘀者經血紫暗有塊。
- 月經過少:指經量明顯減少,甚至點滴即淨。多因血虛、腎虛或血瘀。血虛者經色淡;腎虛者常見腰膝酸軟;血瘀者經行不暢。
- 月經時多時少:指經量不穩定,多因肝鬱脾虛或氣血失調所致。
四、經色、經質異常
- 經色:中醫重視經血色澤變化,如經來色淡多屬血虛或氣虛;經來色紫暗多屬血瘀或血寒;經來如黃泥水多屬濕熱下注;膽水樣經血則可能與肝膽濕熱有關。
- 經質:經血稠黏多屬血熱;經來成塊多因血瘀或寒凝;「經來如牛膜片」則為痰濕阻滯之象。
五、非生理性停經
- 經閉:指女子年逾16歲尚未初潮,或月經已行而又中斷6個月以上。中醫分虛實兩類,虛者多因氣血不足或腎精虧虛;實者多因氣滯血瘀、痰濕阻滯。
六、伴隨月經週期的病症
- 痛經:分虛實,實證多因氣滯血瘀、寒凝血瘀;虛證多因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。
- 崩漏:指月經非時暴下不止(崩)或淋漓不斷(漏),多因脾不統血、腎失封藏或血熱妄行。
- 逆經(經行吐衄):指經期出現吐血、衄血,多因肝經鬱熱、迫血妄行。
- 其他如經行身痛(氣血不足或風寒阻絡)、經行發熱(陰虛或血熱)、經行洩瀉(脾腎陽虛)等,均與氣血陰陽失調相關。
七、絕經前後諸症
- 絕經前後諸症(今稱更年期綜合症):常見潮熱盜汗、煩躁易怒、失眠等,多因腎陰腎陽失衡、沖任虛衰所致。
- 年未老經水斷:指未至絕經年齡而月經早斷,多與腎虛、氣血虧損相關。
- 年老經水復行:指絕經後陰道再次出血,可能因脾不統血、肝不藏血或瘀血內阻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要點
中醫認為月經病以「沖任損傷」為核心,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。」病因可分內外因:
- 內因:情志失調(如肝鬱化火)、勞倦過度(耗傷氣血)、先天不足(腎氣未充)。
- 外因:寒熱濕邪侵襲(如寒客胞宮致經血凝滯)。
辨證時需結合「經、帶、胎、產」整體分析,重視「四期調理」(月經期、經後期、排卵期、經前期),並根據「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原則施治。例如,血瘀者宜活血化瘀,常用桃紅四物湯;氣血虛弱則用歸脾湯補益心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