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經過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月經過多
月經過多(又名月候過多、經乍來乍多)為中醫婦科常見病症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五十二「經血暴下」篇小薊根湯方。其特徵為月經週期雖屬正常,但經血量較常量明顯增多,或經期延長超過7至8日以上,且伴隨出血量增加之現象。
中醫病機特點
從中醫理論而言,月經過多主要與衝任不固、經血失於制約有關。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胞胎,二脈皆起於胞中,若功能失調,則易致經量過多。主要涉及氣虛不攝、血熱妄行及勞傷經脈三大病機。
證型分類
氣虛月經過多
- 病因病機:素體氣虛,或勞倦傷脾,中氣不足,衝任不固,血失統攝。
- 主要表現:經色淡紅,質清稀,伴面色㿠白,氣短懶言,小腹空墜感,舌淡苔薄白,脈細弱。
- 古籍論述: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氣虛不能攝血,故令經多」。
血熱月經過多
- 病因病機:又分為實熱與虛熱兩型:
- 實熱型:陽盛體質或過食辛燥,熱伏衝任,迫血妄行。
- 虛熱型:素體陰虛或久病傷陰,虛熱內擾血海。
- 主要表現:
- 實熱:經色深紅或紫紅,質稠黏,伴心煩口渴,尿黃便結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- 虛熱:經色鮮紅,質稍稠,潮熱顴紅,咽乾口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古籍論述:《傅青主女科》云:「血熱者,經水紫黑成塊」。
勞傷月經過多
- 病因病機:產育過多,或房勞過度,損傷腎氣,衝任失固;或經期過勞,損傷胞絡。
- 主要表現:經血量多,色暗有塊,腰膝酸軟,頭暈耳鳴,舌淡黯或有瘀斑,脈沉細。
- 病理特點:常兼見腎虛與血瘀之象。《醫宗金鑑》指出「產後經多,必問有無勞傷」。
相關古籍記載
- 《聖濟總錄》用小薊根湯治療「經血暴下」即包含月經過多症
- 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區分「經早」與「經多」之不同
- 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氣有餘便是火」之血熱病機
上述各證型臨床常見相互兼夾,如氣虛兼血瘀、血熱兼陰虛等複雜證候。治則需遵循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原則,暴下之時以止血為先,平時則調理體質以防復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