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經後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經後期

病證名,出《女科秘要》卷三,亦稱「經行後期」,指月經週期延後超過七日以上,甚或每隔四、五十日一行者,屬於月經失調範疇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月經後期主要與氣血運行失調、沖任二脈受阻有關,具體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血虛:素體氣血不足,或久病耗血,導致血海空虛,經血無法按時滿溢,月經因而遲至。
  2. 血寒
    • 實寒:外感寒邪,或過食生冷,寒客胞宮,血為寒凝,運行不暢。
    • 虛寒:陽氣虛弱,陰寒內盛,血行遲滯。
  3. 氣滯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沖任受阻。
  4. 痰濕:脾虛運化失常,痰濕內生,壅塞胞脈,氣血運行受阻。

臨床表現
經期延後,量少或正常,色質因病因不同而異:

  • 血虛:經色淡紅、質清稀,伴面色蒼白、頭暈心悸。
  • 血寒
    • 實寒:經色暗紅、夾血塊,小腹冷痛拒按。
    • 虛寒:經色淡暗、質稀,小腹隱痛喜溫。
  • 氣滯:經色暗紅、有血塊,胸脅或乳房脹痛。
  • 痰濕:經色淡質黏稠,形體肥胖,胸悶嘔惡。

治療原則
以調理氣血、溫通沖任為主,根據證型辨治:

  • 血虛:補血調經,方選《婦人良方》大補元煎加減。
  • 血寒
    • 實寒:溫經散寒,方用《金匱要略》溫經湯。
    • 虛寒:暖宮養血,方選《景岳全書》右歸丸合艾附暖宮丸。
  • 氣滯:疏肝理氣,方用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烏藥湯加減。
  • 痰濕:化痰燥濕,方選《葉氏女科證治》蒼附導痰丸。

古籍參考
除《女科秘要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、《傅青主女科》等皆對本病有所論述,強調「血氣調和,經候自勻」之要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