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經來如膽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月經來如膽水
病證名,指女性行經期間,陰道流出黃綠色液體,質稀似膽汁,屬中醫婦科經色異常之特殊證候。此證首見於《女科備考》,記載其臨床表現除經色異常外,常伴「五心煩熱、腰腹疼痛、面色萎黃、食慾不振」等症狀,病機多責之「氣血虛弱,兼挾濕熱瘀滯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「月經來如膽水」乃本虛標實之證:
- 氣血不足:陰血虧虛,經血失於濡養,氣虛推動無力,致經行不暢,濁液停留,久而化熱,與濕相搏,故見黃綠濁液。
- 濕熱蘊結:脾虛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,或肝鬱化熱,濕熱下注胞宮,灼傷血絡,故經色如膽汁。
- 氣滯血瘀:氣血虛弱運行遲滯,或寒凝、肝鬱導致經脈瘀阻,瘀久化熱,與濕相合,形成黃綠分泌物。
辨證論治
《女科備考》提出分階段治療,先清熱燥濕,後調補氣血:
-
清熱除濕階段:以《黃芩散》為基礎方,組方包括黃芩、川芎、當歸、甘草、知母、天花粉。
- 黃芩苦寒,清瀉肝膽濕熱;
- 知母、天花粉養陰清熱,防燥濕傷陰;
- 川芎、當歸活血調經,兼顧血分瘀滯;
- 甘草調和諸藥。
此方旨在清除濕熱瘀滯,緩解五心煩熱、腹痛等標症。
-
調補氣血階段:熱退後改用《調經丸》,方含三稜、莪術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熟地、延胡索、茯苓、川芎、大茴香、小茴香、烏藥、砂仁、香附等。
- 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熟地滋陰養血,填補虧虛;
- 三稜、莪術、川芎破血行氣,化瘀通絡;
- 香附、烏藥、大小茴香疏肝理氣,溫通下焦;
- 砂仁、茯苓健脾化濕,標本兼顧。
全方以「補血順氣」為主,佐以化瘀溫通,使氣血調和,經色復常。
相關古籍記載
此證可見於明清婦科醫籍,除《女科備考》外,《傅青主女科》亦論及「經色異常」與肝脾失調相關,強調「補土(脾)瀉木(肝)」之法;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則指出,經色黃綠多因「濕熱乘陰」,治法宜「清利濕熱,兼固衝任」。
延伸病機探討
從六經辨證角度,此證或與「少陽鬱熱」相關。膽屬少陽,其經脈循行過脅腹,若少陽樞機不利,膽火內鬱,可下擾胞宮,致經水色黃綠,伴口苦、脅脹等症,可考慮小柴胡湯加減。然臨床須結合脈證,細辨虛實主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