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經落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月經落後
病證名,出自《女科指掌·調經門》,又稱「經行後期」,指月經週期延後,較正常行經時間遲至七天以上,甚或每隔四、五十日一行,且連續出現兩個週期以上者。此症屬月經失調範疇,中醫認為與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失常,或外感邪氣等因素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血寒:
- 實寒:多因經期感寒,或過食生冷,寒邪客於胞宮,血為寒凝,運行不暢。
- 虛寒:素體陽虛,或久病傷陽,胞宮失溫,血行遲緩。
- 血虛:
- 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或大病久病、失血耗傷陰血,沖任虧虛,血海不能按時滿溢。
- 氣滯:
- 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血行受阻,經血不得下達。
- 痰濕:
- 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壅塞沖任,氣血運行不暢,經血遲至。
辨證分型
- 血寒證:
- 月經延後,量少色黯,小腹冷痛,得熱則減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緊(實寒);或經色淡黯,質清稀,腰酸乏力,脈沉遲無力(虛寒)。
- 血虛證:
- 經期延後,量少色淡,質清稀,面色萎黃,頭暈心悸,舌淡脈細弱。
- 氣滯證:
- 月經延後,量少色黯有塊,小腹脹痛,胸脅乳房脹悶,舌苔薄白,脈弦。
- 痰濕證:
- 經期錯後,經量偏少,色淡質黏,形體肥胖,胸悶嘔惡,舌苔白膩,脈滑。
治療原則
以調理氣血、平衡陰陽為主,依證型施治:
- 血寒者:溫經散寒(實寒用溫經湯,虛寒用艾附暖宮丸)。
- 血虛者:補血益氣(如人參養榮湯)。
- 氣滯者:理氣行滯(烏藥湯加減)。
- 痰濕者:燥濕化痰(蒼附導痰丸)。
此症需結合具體脈證審因論治,臨床常見虛實夾雜,用藥當注重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