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經愆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月經愆期
病名,首見於《類證普濟本事方》。
-
定義
- 指月經週期紊亂,或先或後,經行先後無定期。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載:「經來前後為愆期。」此病為婦科常見症候,與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-
病因病機
-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致沖任氣血失調,經期或前或後。
- 脾虛濕困: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氣血生化不足,沖任失養,月經週期紊亂。
- 腎氣不足:腎主封藏,若腎氣虧虛,沖任不固,則月經先期;若腎陽不足,溫煦無力,血行遲滯,則月經後期。
- 血瘀阻絡:瘀血內阻,沖任不通,經血運行不暢,致經期錯亂。
-
臨床表現
- 肝鬱證:月經週期不定,經量或多或少,色暗紅,或有血塊,伴胸脅脹滿、煩躁易怒。
- 脾虛證:經期紊亂,量多色淡,質稀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。
- 腎虛證:經期不定,量少色淡,腰膝痠軟,頭暈耳鳴。
- 血瘀證:經期錯後,經行不暢,色紫暗,夾血塊,小腹刺痛拒按。
-
辨證論治
- 疏肝解鬱:方用逍遙散加減,以調和肝脾,理氣活血。
- 健脾益氣:方選歸脾湯,補益心脾,調理氣血。
- 補腎固沖:腎陰虛者用左歸丸,腎陽虛者用右歸丸,以補益腎精,調節沖任。
- 活血化瘀:方用桃紅四物湯,化瘀生新,通調經血。
-
相關概念
- 另有一說,愆期亦有專指「經行後期」者,即月經週期延後超過七日以上。此多因寒凝、血虛或氣滯所致,治法與前述不同,可參見「月經後期」條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