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經澀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經澀少

病證名,首見於《女科指掌·調經門》。指女子經行時經血量明顯減少,或經期縮短,甚或點滴即淨者,屬月經量少之範疇。中醫認為,月經澀少多與氣血不足、沖任失調,或經脈阻滯等因素相關,可分為虛實兩端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虛弱
    素體氣血虧虛,或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以致沖任血海空虛,經血乏源,遂致經量澀少。臨床常見經色淡、質稀,伴面色萎黃、頭暈心悸等。
  2. 腎氣不足
    先天腎氣未充,或房勞多產,損傷腎精,腎精虧虛則沖任不盛,血海滿溢不足,故見月經量少,色淡暗,質稀,腰膝酸軟。
  3. 血瘀阻滯
    情志不暢,氣滯血瘀,或寒客胞宮,血行不暢,瘀阻沖任,致經血下行受阻。症見經量少而色紫暗,夾血塊,小腹刺痛拒按。
  4. 痰濕壅阻
    素體脾虛濕盛,痰濕內停,壅滯沖任,氣血運行不暢,致經血澀少。其經色淡紅、質黏膩,或形體肥胖,胸悶泛惡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虛證:經色淡、質稀,伴氣血虧虛或腎虛之象。
  • 實證:經色紫暗、質稠夾塊,伴血瘀或痰濕之候。

治療原則
虛者補之,實者通之。氣血虛弱宜補氣養血,方用八珍湯或歸脾湯;腎虛者補益腎精,方用歸腎丸或左歸丸;血瘀者活血化瘀,方用桃紅四物湯或血府逐瘀湯;痰濕者化痰燥濕,方用蒼附導痰丸加減。

月經澀少之證,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,辨析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