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經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經水,又稱「天癸水」、「紅鉛」,乃中醫典籍中對婦女經血之稱謂,屬傳統人藥範疇。其性味鹹寒,主入肝、腎二經,具清熱解毒、活血通經之效,自古見載於多部醫籍。

典籍考據
《本草蒙筌》明載其「治女勞復,並解箭毒」,所謂「女勞復」指房勞後復發之傷寒症,古人認為月經水可清陰分伏熱;解箭毒之說,則源於其涼血解毒特性。《千金要方》另提及「月水衣」(經血所沾布帛)外敷可療金瘡出血,顯見其外用止血之功。

中醫理論析義

  1. 陰陽屬性:經血為「離經之血」,屬陰中之陽。女子以血為本,月經按期而至,乃衝任二脈調和、天癸充盈之象。其血兼備生發與代謝雙重特性,故中醫取其「欲降未降」之勢用藥。
  2. 辨證配伍
    • 治熱入血分:配伍丹皮、赤芍,增強涼血散瘀之效。
    • 治蟲蛇咬傷:古籍載以童便浸月經水外塗,取其鹹寒軟堅、解毒消肿。
  3. 製劑形式:古法多取初潮少女經血曬乾為末(稱「紅鉛」),或與其他藥物共制為丹丸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雖批判其煉製術流於方士之術,但仍收載其藥用基礎。

現代議論
當代中醫臨床已罕用月經水入藥,然其理論價值仍存。從「同類相求」觀之,月經水作為特定生理產物,體現中醫「以人養人」的治療哲學,與紫河車(胎盤)、童便等共同構成傳統人藥體系,反映古人對人體代謝物質的藥性探索。

相關名物考

  • 「經候血」:指月經週期異常之血,與正常月經水區分用藥。
  • 「敗血」:產後惡露未盡之瘀血,性味功用與月經水有異。

此概念於中醫藥史中兼具實用性與象徵性,不僅為病理產物,亦為調理陰陽之媒介,足見傳統醫學對人體代謝物之獨特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