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經滯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經滯澀
病證名,指女子經行時血流滯澀不暢,經量明顯減少,或點滴難下,經色多呈暗紫或淡紅,質地黏稠或稀薄。此證首載於《聖濟總錄‧卷一百五十一》「婦人月水不通」篇,謂其病機主要與「營血虧虛」或「氣血運行受阻」相關,屬月經病中的常見證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營血不足
    肝血虛損:肝主藏血,若長期失血、思慮過度,或脾胃虛弱而化源不足,致使肝血虧虛,沖任乏源,經血不得滿溢,故見經行滯澀、量少。
    腎精虧耗:腎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。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房勞多產傷腎,精不化血,則血海空虛,經血難下。
  2. 氣血受阻
    氣滯血瘀:情志鬱結,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血行瘀滯,阻於胞宮,症見經行澀少、色暗有塊,伴少腹脹痛拒按。
    寒凝血滯:經期感寒,或素體陽虛,寒客胞脈,血得寒則凝,導致經血運行不暢。
    痰濕阻絡:脾虛濕盛,痰濕下注沖任,壅塞胞脈,經血被阻而滯澀,多見經質黏膩、體胖苔膩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「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」為原則,根據證型選方遣藥:

  • 《聖濟總錄》姜黃散
    組成:姜黃半兩、丁香半兩、當歸(炒)一兩、芍藥一分。
    製法:上藥搗羅為散,每服二錢匕,溫酒調下。
    方義:姜黃活血行氣,當歸養血調經,芍藥柔肝止痛,丁香溫通散滯,合用以調順營氣。
  • 其他常用方劑

    • 血虛證:歸脾湯、四物湯加枸杞、阿膠。
    • 氣滯血瘀證:血府逐瘀湯、少腹逐瘀湯。
    • 寒凝血滯證:溫經湯(《金匱要略》)加艾葉、肉桂。
    • 痰濕證:蒼附導痰丸合芎歸二陳湯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月經滯澀與「經行後期」(月經週期延後)、「月經過少」(經量明顯減少)常並見,然三者側重不同:

  • 經行後期:主因氣血不足或寒凝,以週期延長為特徵。
  • 月經過少:重在經量寡少,多與精血虧虛或沖任瘀阻有關。
    臨床須結合舌脈(如舌紫暗、脈弦澀屬瘀;舌淡、脈細弱屬虛)綜合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