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脈

月脈為中醫婦科專有名詞,首見於明代《普濟方》,用以描述女性月經及其相關生理病理現象。《普濟方・卷三百三十二》載:「桃仁丸治婦人臍腹積滯,月脈不調,疼痛氣閉……」此處「月脈」即指月經,涵蓋其周期、血量、色質及伴隨症狀等範疇,與「天癸」「經候」等概念相通,同屬中醫婦科核心理論。

月脈與經絡臟腑之關係

中醫認為,月脈的調和與沖脈、任脈、肝、脾、腎三髒密切相關:

  1. 沖任二脈:沖為「血海」,任主「胞胎」,二脈氣血充盈則月脈按時而下;若沖任虛損或寒客胞宮,可致月脈閉阻、周期紊亂。
  2. 肝脾腎三髒
    • 主疏泄,調暢氣機。肝鬱血滯則月脈澀少、經行脹痛;肝血不足可致經量稀少。
    • 統血生血。脾虛不攝則經血妄行,出現崩漏;痰濕困脾則經質黏稠、帶下夾經。
    • 藏精而司天癸。腎陰虧虛常見經期提前、經色鮮紅;腎陽不足則經遲、經冷。

病理表現與辨證

古籍中「月脈不調」涵蓋多種證型:

  • 氣滯血瘀:臍腹積滯疼痛,經色紫黯夾塊,舌見瘀斑,方如桃仁丸(《普濟方》)。
  • 氣血兩虛:經量綿延不止、色淡質稀,伴面色萎黃,宜用歸脾湯加減。
  • 寒凝血脈:經行小腹冷痛、得熱則減,可選溫經湯類方。

月脈與養生之道

傳統養生強調「月事以時下」為女子健康之基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出「調經先調氣」之論,主張通過疏肝理氣、補益脾腎以維持月脈通暢。例如:

  • 藥食同源:當歸、川芎、益母草等活血調經;艾葉、生薑溫經散寒。
  • 導引療法:如八段錦「搖頭擺尾去心火」,可疏通任督二脈,間接調理月脈。

月脈之理,實為中醫「整體觀」之體現,其辨治不離臟腑氣血、陰陽盛衰,亦為臨床調經、種子(助孕)之關鍵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