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闕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月闕瘡
月闕瘡,亦稱「口緊」、「雁來風」或「蟲蝕瘡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。其症以唇部生瘡、口緊難開為主要特徵,多因脾胃熱毒鬱結,上衝於口唇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脾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,故口唇病變多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。月闕瘡之發,主要因過食辛辣炙煿,或情志鬱結,導致脾胃積熱,熱毒循經上蒸,熏灼口唇,腐蝕肌膚而成瘡。此外,濕熱蘊結、外感風邪亦可促使病情加重,形成瘡面緊縮、疼痛難忍之象。
臨床表現
患者初起可見唇部紅腫熱痛,漸生小瘡,瘡面緊澀,甚則潰爛流膿,伴口乾口臭、便秘溲赤等脾胃實熱之症。若久病不癒,可能因熱盛傷陰,出現口唇乾裂、瘡面晦暗等虛熱徵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瀉脾胃鬱熱為主,臨床常用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加減)為基礎方:
- 黃連:清心胃之火。
- 升麻:清熱解毒,引藥上行。
- 生地黃:涼血滋陰。
- 牡丹皮:活血散瘀,清血分熱。
- 當歸:養血和血,防苦寒傷正。
若熱毒熾盛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;若兼夾濕邪,瘡面滲液黏稠,可佐以黃芩、梔子清利濕熱;若陰傷明顯,則加玄參、麥冬滋陰降火。
相關鑑別
月闕瘡需與「唇瘡」、「繭唇」等證相區別:
- 唇瘡:泛指口唇瘡癤,病因多元,包括風熱、濕熱等,治法較廣泛。
- 繭唇:屬慢性疾患,多因脾經積熱或陰虛火旺,唇部腫硬如繭,甚至惡變成岩(癌),病情更深重。
月闕瘡之辨證,關鍵在於脾胃熱毒的深淺與陰液耗損程度,臨床須結合整體脈證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