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色皆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月色皆濃
病證名,出自清代醫家黃惠然所著之《黃喬岳眼科全集》,指患者於黃昏時分視物模糊不清之症。本病多因陰血不足,陽氣耗損,導致水火不濟,陰陽失調,使目失所養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陰血虧虛:肝藏血,開竅於目,若肝血不足或腎陰虧損,則目竅失養,黃昏時陽氣漸衰,陰血更顯不足,故視物昏矇。
- 陽氣虛耗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中焦虛弱,陽氣不升,清陽之氣不能上濡目竅,亦會導致目視不明。
- 水火不濟:心腎不交,腎陰不足則不能上濟心火,心火偏亢,灼傷津液,影響目之濡潤,使視物功能受損。
臨床表現
患者於日暮時分自覺視物模糊,或見眼前如有霧障,伴隨眼乾澀、疲勞,甚則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全身症狀。
相關證候
本病與「目常日夕昏」相似,皆屬黃昏視物不明之症,然「月色皆濃」更強調陰血虧虛與陽氣不足之病理特點。若兼見肝腎陰虛,可伴五心煩熱、盜汗;若屬脾虛氣弱,則可能兼有神疲乏力、食少便溏。
治療原則
當以滋陰養血、調和陰陽為主,若肝腎陰虛者,可用杞菊地黃丸加減;若心腎不交者,宜選天王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;脾胃氣虛者,則以補中益氣湯升提清陽,佐以養血明目之品,如當歸、枸杞等。
古籍參考
除《黃喬岳眼科全集》外,《審視瑤函》亦提及「人至暮年,睛光漸昏」,與年老精血衰少相關,可互參其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