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蝕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蝕瘡

病名:月蝕瘡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八十九,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因其發作與月象盈虧相關而得名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成人之症較為罕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胎毒未淨:小兒先天稟受母體濕熱之毒,蘊結體內,未能透解,日久化火,循經上炎。
  2. 肝膽不清:足少陽膽經循行耳部,若肝膽鬱熱,或外感風火邪毒,易循經上攻耳竅。
  3. 脾經濕熱:後天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濕熱搏結,外發肌膚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好發於耳廓及耳周,瘡面紅腫潰爛,時輕時重,滲液流黃水。
  • 特徵為隨月象變化而病情起伏:月盈則瘡勢加劇,灼痛癢甚;月虧則症減,瘡勢收斂。此與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理論相關,認為月相變化影響人體氣血盛衰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核心病機:濕熱火毒蘊結,兼風邪外襲。
  • 治則:清熱解毒為主,佐以祛濕疏風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基礎方選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瀉火解毒,可酌加:
      • 龍膽草、柴胡:清泄肝膽濕熱。
      • 金銀花、連翹:增強解毒消瘡之效。
      • 蒼朮、薏苡仁:健脾滲濕,針對脾經濕濁。
    • 若瘡面久不收口,可加黃芪、當歸益氣托毒,生肌斂瘡。

古籍佐證

  • 《瘍醫大全》提及:「月蝕瘡生耳竅邊,時癢時痛,延纏難癒」,強調其纏綿特性。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載:「小兒耳邊生瘡,名月蝕疳」,指出與疳證的潛在關聯,需辨別是否兼有脾胃虛弱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此症與西醫「耳廓濕疹」或「接觸性皮炎」部分表現相似,但中醫著重從臟腑濕熱及月象周期論治,體現整體觀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