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打天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打天鐘

打天鐘為中醫傳統牙齒保健法之一,首載於清代醫家沈金鰲所著之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三。此法屬「叩齒術」範疇,與「擊天磬」、「鳴天鼓」並列,為古人養生修持之要術,旨在調和氣血、固腎強齒,兼有安神辟邪之效。

源流與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「齒為骨之餘」,而腎主骨生髓,故齒之堅固與否,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腎氣實,髮長齒更」,叩齒能激發腎經氣血,使精髓上承以養齒。此外,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叩齒亦可刺激經絡,助脾胃運化水穀精微,進一步滋養齒骨。

操作方法與內涵

  1. 時機與作用

    • 打天鐘:叩擊左齒三十六次,古籍載其用於「卒遇兇惡」時,可集結身神以安定心神,具驅除驚恐之效。
    • 擊天磬:叩右齒,主「辟邪穢」,適用於外感穢濁之氣或心神不寧時。
    • 鳴天鼓:叩中央齒,專用於「存念至真」,即靜心凝神之際,助氣血歸中。
  2. 日常應用
   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建議晨起以溫鹽水含漱揩齒後,配合叩齒百遍,連續五日可見「齒即牢密」。然叩齒次數不必拘泥,以個人耐受為度,重在持之以恆。

中醫機理探微
叩齒時,齒根受震盪而激發牙周氣血運行,現代研究亦證實其能促進牙齦微循環,增強牙周組織韌性。從五行論,齒屬腎水,叩齒猶如「以金(齒)生水(腎)」,暗合道家「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」之養生觀。另據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,叩齒可引動「玉池」(口津)分泌,津液屬「腎液」,咽津更能補益先天之本。

文化與實踐延伸
此法融合道教養生術與中醫理論,如《雲笈七籤》稱叩齒為「建齒」,視為通達神明之儀軌。實際操作時,可配合「赤龍攪海」(舌攪口腔)及吞津法,以強化滋陰降火之效。歷代醫家如孫思邈、李時珍皆推崇晨起叩齒,視為「小勞之術」,符合「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」的養生原則。

打天鐘不僅為牙齒保健之法,更是中醫「形神共調」思想之體現,透過形體動作引導氣機,達到內外和諧之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