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蝕疳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月蝕疳瘡
月蝕疳瘡為中醫外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。此證主要表現為耳廓部位生瘡,瘡面疼痛,時有黃水滲出,且具反覆發作之特點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由「風濕熱毒」三邪相搏,熏蒸肌表所致。風性善行數變,濕性黏滯纏綿,熱毒熾盛則腐肉成瘡。三邪膠結於耳廓(少陽經所過之處),阻滯經絡氣血,遂發為瘡瘍。《外科正宗》有云:「風濕熱毒,聚於膚腠,郁久化火,爍肌成瘡。」
臨床表現
- 主症:耳廓生瘡,瘡面紅腫焮痛,潰破後流黃色膿水,瘡口難斂
- 次症:或伴耳周瘙癢、局部灼熱感,病情反覆發作,遇濕熱環境加重
-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或弦滑(濕熱蘊結之象)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除濕、疏風解毒」為主,輔以「消腫生肌」之法。
內治法
主方加減:
- 溫膽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化裁:半夏、竹茹、枳實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。本方本治痰熱,然其清熱化痰、和胃利濕之效,恰合濕熱搏結之病機。可酌加:
- 黃連、黃芩(清熱燥濕)
- 金銀花、連翹(解毒消瘡)
- 防風、白鮮皮(祛風除濕)
變證用方:
- 若熱毒熾盛,瘡面焮紅灼痛者,可合「五味消毒飲」
- 若濕邪偏重,滲液淋漓者,加蒼朮、薏苡仁
外治法
傳統外用方:
- 胡粉散(《證治準繩》方):胡粉(即鉛粉)、黃連、甘草,研末外敷。功效清熱燥濕、斂瘡生肌。
- 青黛散:青黛、黃柏、滑石,共研細末,麻油調塗,適用於滲液多者。
針灸療法:
- 取耳門、翳風(局部取穴)、合谷、曲池(清熱解毒)、陰陵泉(利濕),施以瀉法。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耳瘡多緣三焦濕熱,或足少陽風熱上攻。」此與月蝕疳瘡病機相合。《瘍醫大全》更詳述其治法:「濕熱耳瘡,當分風勝、濕勝,風勝者癢甚,濕勝者水多。」
此證與現代醫學之外耳道濕疹、化膿性耳廓軟骨膜炎等病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辨治重在調理三焦氣化,分化濕熱,非僅針對局部病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