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食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月食瘡
病名,指發於耳廓或耳周之瘡瘍,症見局部潰爛、疼痛,甚則流膿,多見於小兒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五十,其記載:「瘡生於小兒兩耳,時瘥時發,亦有膿汁,此是風濕搏於血氣所生,世亦呼之為月食瘡也。」另云:「小兒耳鼻口間生瘡,世謂之月食瘡,隨月生死,因以為名也。」
病名釋義
月食瘡之命名,源於古代醫家觀察其發作與月相盈虧相關,或與民間傳說相關。一說因小兒見月初生時以手指之,致耳下生瘡而得名;另一說為其瘡勢隨月盛衰而起伏,故稱「月食」。其病機主要與風濕邪氣侵襲,或血氣壅滯有關,濕熱蘊結於肌膚,腐敗血肉而成膿瘡。
臨床表現
月食瘡可分爲兩類:
- 廣義:瘡瘍發於兩耳、鼻面部及下部孔竅(如口、陰部等),病勢隨月相變化而輕重,時發時癒。
- 狹義:專指耳下生瘡,局部紅腫潰爛,流膿滲液,反覆發作,纏綿難癒。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,此病多因風濕之邪與血氣相搏所致。小兒臟腑嬌嫩,腠理疏鬆,風濕熱邪易乘虛侵入,蘊結於耳周或孔竅,使局部氣血瘀滯,化熱成毒,腐肉為膿。若正氣不足,邪氣留連,則病情反覆,形成慢性瘡瘍。
中醫辨治
中醫認為,月食瘡屬「瘡瘍」範疇,治療以清熱除濕、解毒排膿為主,兼顧調和氣血。
- 內治:可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加減,以清熱解毒;若濕重者,配伍三仁湯或茵陳蒿湯化濕泄濁;久病氣血虛者,佐以托裡消毒散扶正祛邪。
- 外治:以清熱燥濕、斂瘡生肌爲法,可用黃柏煎湯外洗,或敷以青黛散、生肌玉紅膏等。
相關病證
月食瘡與月蝕疳瘡相似,後者多指耳周糜爛滲液之證,屬疳瘡範疇,皆與濕熱蟲積有關,臨床須鑑別。
月食瘡之記載,體現中醫對小兒外瘡與自然節律關聯的觀察,亦反映古代醫家對濕熱病機的深刻認識。其治療原則,至今仍具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