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食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月食瘡,病名。系指耳郭上生瘡,或爛痛有膿汁。多見於小兒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五十:「瘡生於小兒兩耳,時瘥時發,亦有膿汁,此是風濕搏於血氣所生,世亦呼之為月食瘡也。」又雲「小兒耳鼻口間生瘡,世謂之月食瘡,隨月生死,因以為名也。世雲小兒見月初生,以手指指之,則令耳下生瘡,故呼為月食瘡也。」
月食瘡,其義有二。一指發病部位比較廣泛,生於兩耳及鼻面間,並下部諸孔竅側,隨月盛衰;一為專指耳下生瘡,爛痛有膿汁,時瘥時發者。
月食瘡的病因病機,主要與風濕搏於血氣有關。風濕為外邪,其性善行而數變,易侵犯人體,且其性燥熱,可耗傷津液,使血液運行不暢,血行不暢則生瘀,瘀血阻滯則化熱,熱毒內生,灼傷肌膚,發為月食瘡。
月食瘡的臨床表現,主要為耳郭上生瘡,或爛痛有膿汁。多見於小兒。
月食瘡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為主。可用黃連解毒湯加減治療。
月食瘡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,勤換衣,保持皮膚清潔。
- 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。
-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- 一旦發現患病,要及早治療。
月食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,如膿毒血症、敗血症等。因此,一旦發現患病,要及早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