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使,出自《脈經》卷九,為中醫古籍中對月經之別稱,屬婦科生理現象之專有名詞。其概念源於傳統中醫理論對女性週期性胞宮出血之觀察,與「天癸」「經水」等術語相通,皆反映古人對月經週期與自然規律相應之認識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與臟腑經絡之關係
    月使的生成與調節,以腎氣為根本,受衝任二脈主導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言: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。」說明腎精充足、衝任氣血調和,則月使如期而至。此外,肝藏血脾統血的功能亦直接影响月使之量、色、質。
  2. 氣血運行之體現
    月使本質為「血」,其正常與否反映氣血盛衰。中醫強調「血為氣之母,氣為血之帥」,若氣虛則血行無力,可見月使遲至或量少;血熱則迫血妄行,可致先期或量多,此為辨證要點之一。
  3. 週期與自然相應
    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月郭空則血氣弱,月郭滿則血氣實」之說,認為月使週期與月亮盈虧相應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。此觀點雖現代醫學未明確認可,然中醫臨床仍重視此節律對調經之參考價值。

古籍記載延伸

除《脈經》外,歷代醫籍對月使亦有多元闡釋:
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以「月候」稱之,強調其週期性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載:「月經三旬一見,乃其常也」,指出正常週期為三十日左右,異常者需辨寒熱虛實。

臨床相關術語辨析

  • 月經不調:泛指月使周期、經量、色質異常,可分為先期、後期、先後無定期等。
  • 閉經:月使停閉逾三個周期以上,古籍稱「經閉」,多責之肝腎不足或痰瘀阻滯。

此類術語體系,展現中醫對女性生理特徵之系統性歸納,結合四診八綱,為婦科疾病辨治奠定理論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