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使不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使不調

病證名,首見於《脈經》卷九,指女性月經週期、經量、經色或經質異常之病症,屬中醫婦科常見病證,亦稱「月經不調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月使不調與臟腑、氣血、經絡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肝、脾、腎三臟為關鍵:

  1.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沖任失和,致月經先後不定,或經行不暢。
  2. 脾虛:飲食勞倦損傷脾氣,氣血生化不足,沖任失養,可見經量少、經色淡。
  3. 腎虛:先天不足或房勞多產,腎精虧虛,沖任不固,致月經週期紊亂,或經量過多。
  4. 血瘀:寒凝、氣滯或熱結,阻滯經脈,血行不暢,發為經行腹痛、經血夾塊。
  5. 血熱:素體陽盛,或陰虛內熱,熱擾沖任,迫血妄行,見經期提前、經量多而鮮紅。

臨床表現

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
  • 經期異常:月經先期(週期短於21天)、月經後期(週期長於35天)、經期先後無定期。
  • 經量異常:月經過多、月經過少。
  • 經色經質異常:經血淡紅稀薄(多屬虛寒)、紫黯黏稠(多屬血瘀)、鮮紅質稠(多屬血熱)。
  • 兼症:或伴見胸脅脹痛、腰膝痠軟、倦怠乏力等。

中醫治法

以調理氣血、補虛瀉實為原則,依證型施治:

  • 肝鬱:疏肝解鬱,方用逍遙散加減。
  • 脾虛:健脾益氣,方選歸脾湯。
  • 腎虛:補腎固沖,腎陽虛用右歸丸,腎陰虛用左歸丸。
  • 血瘀:活血化瘀,方如桃紅四物湯。
  • 血熱:清熱涼血,實熱用清經散,虛熱用兩地湯。

經典文獻

《婦人良方》云:「婦人月水不調,由風冷乘虛客於胞中,傷沖任之脈。」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:「調經之要,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,養腎氣以安血之室。」說明調理月使需重視整體臟腑功能。《黃帝內經》亦指出:「任脈通,太沖脈盛,月事以時下。」進一步闡明沖任二脈與月經之關係。

此病證名稱雖古,然其病理機制與現代中醫理論相貫通,臨床辨證需結合四診,尤重脈象與舌象,以明虛實寒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