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事

月事,又稱「月經」、「月信」、「經水」等,是中醫學對女性生理週期性出血的特定稱謂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云:「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。」此段文字不僅點明女性月經初潮的時間(約十四歲左右),更闡述了中醫對於月經形成機制的核心理論——天癸、任脈、太衝脈三者的協調運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1. 天癸與月事

「天癸」在中醫理論中,是人體腎精所化生的一種促進生殖機能成熟的物質。《黃帝內經》認為,女性在十四歲左右(二七之年),腎氣充盛,天癸至,此後任脈通暢,太衝脈氣血旺盛,月經始來,並形成規律的週期。天癸的充盈與衰退,直接影響月經的來潮與閉止,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亦提到:「七七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壞而無子也。」說明女性約四十九歲時(七七之年),腎氣漸衰,天癸枯竭,月經亦隨之停止(即「經絕」)。

2. 經脈與月事

月事的正常與否,與任脈、太衝脈(衝脈)密切相關:

  • 任脈:主一身之陰,為「陰脈之海」,與女子胞宮相聯繫,主司月經及孕育。
  • 太衝脈:又稱「衝脈」,為「血海」,與腎經相連,統攝氣血運行於胞宮。
    《靈樞·五音五味》提及:「衝脈、任脈皆起於胞中」,二脈氣血充盛,月事方能按時而下。若衝任失調,則可能導致月經不調、經閉或崩漏等病症。

3. 臟腑與月事

除腎與衝任二脈外,月事的調節尚與其他臟腑相關:

  • :主藏血,疏泄氣機。肝血充足且氣機暢達,則月經週期規律;若肝氣鬱結或肝血虧虛,可能出現經期紊亂、經行不暢或痛經。
  • :主統血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脾虛則氣血不足,月經可能量少、延後,甚至閉經;脾不統血則可能導致月經過多或崩漏。
  • :主血脈,心氣下通於胞宮,《婦人良方》云:「心主血,肝藏血,脾統血,而月水之來,乃衝任所主。」

月事的生理表現

中醫認爲,正常的月事應具備以下特點:

  • 週期:通常以28天為一週期,提前或延後7天內屬正常範圍。
  • 經量:適中,約50-80毫升,色暗紅,質地不稀不稠,無血塊。
  • 經期:持續3-7天,無明显不適。

月事異常的常見證型

中醫對月事異常的辨證,主要基於經期、經量、經色、經質的變化,配合全身症狀進行判斷,常見證型包括:

  • 氣血虛弱:經量少、色淡、質稀,伴有面色蒼白、乏力。
  • 肝氣鬱結:經期不準,經前乳脹,情緒波動大。
  • 血瘀:經色紫暗、有血塊,或伴隨痛經。
  • 血熱:經量多、色鮮紅、質稠,或經期提前。
  • 寒凝胞宮:經色黯黑、經行腹痛、得熱則緩。

總結

「月事」一詞承載中醫對女性生理的深層認知,其理論體系融合了天癸、經脈、臟腑等多元因素,並透過辨證論治,形成獨特的調經方法。從《黃帝內經》的奠基至後世醫家的發展,中醫對月事的闡釋不僅關注其生理表現,更強調人體整體平衡對月經健康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