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事不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月事不通
月事不通,又稱「經閉」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症,記載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五十一:「治婦人血閉,月事不通方……」意指女性月經應至而未至,或經行異常停止之症。中醫認為,此病多與臟腑氣血失調、經脈阻滯相關,可分為虛實兩類,其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如下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虛弱:
因脾胃虛弱、化源不足,或久病耗血,致沖任空虛,血海不盈,無血可下。臨床表現為月經延後、量少漸至閉止,伴面色萎黃、頭暈心悸等。 - 肝腎不足:
先天稟賦薄弱,或房勞多產、久病傷腎,致精血虧虛,沖任失養。症見月經初潮遲至,或周期延後漸閉,腰膝痠軟,脈沉弱。 - 氣滯血瘀:
情志鬱結,肝失疏泄,氣滯血行不暢;或寒邪客於胞宮,血寒凝滯,瘀阻沖任。證見月經驟停,少腹脹痛拒按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 - 痰濕阻滯:
肥胖之人多痰濕,脾失健運,濕聚成痰,壅塞沖任。症見經水閉止,胸悶嘔惡,帶下量多黏膩,舌苔白膩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中醫治療月事不通,首重辨明虛實。
- 虛證:以補益為主,如氣血虛弱者用「八珍湯」或「歸脾湯」;肝腎不足者選「歸腎丸」或「左歸丸」。
- 實證:以通泄為法,氣滯血瘀者予「血府逐瘀湯」或「膈下逐瘀湯」;痰濕阻滯者投「蒼附導痰丸」加減。
古籍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「血滯宜通,血枯宜補」,臨床常佐以調理沖任之藥,如當歸、川芎、香附等,以助氣血暢行。此症涉及全身氣血陰陽平衡,故用藥需隨證靈活變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