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水

「月水」乃中醫典籍中對月經之稱謂,源於《脈經》所載:「手太陽,少陰不養者,下主月水,上為乳汁,活兒養母。」此名稱體現了中醫理論對女性生理周期的獨特認識體系,強調其與天地陰陽變化相應的周期性特質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月水之生成與運行,在中醫理論中與五臟六腑、經絡氣血密切相關。其形成主要依賴於:

  1. 腎氣充盛:腎藏精,主生殖,腎氣充盈則天癸至,月事應時而下。
  2. 衝任二脈通暢: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二脈交會於胞宮,統攝月水之定期疏泄。
  3. 肝氣調達:肝藏血,主疏泄,肝氣調和則血海盈溢有度。
  4. 脾胃運化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運化水穀精微以奉養血海。

與經絡關係

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之功能失調,可影響月水之正常排泄。《脈經》所言之「手太陽,少陰不養」即指出此二經若虛弱失養,則可能導致月水異常或乳汁分泌不足,反映出中醫整體觀中上下相通、母子相及的生理病理聯繫。

月水與天癸

「天癸」為中醫特有概念,《素問》云: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。」天癸乃腎精所化之特殊物質,隨腎氣盛衰而消長,為月水形成與消亡之關鍵因素。天癸至則月水潮,天癸竭則經斷。

病理變化

中醫視月水異常為內在臟腑功能失調之外在表現,常見證型有:

  • 月水先期:多因血熱或氣虛不攝
  • 月水後期:常見於血虛、血寒或氣滯
  • 月水過多:多屬氣虛失攝或血熱妄行
  • 月水過少:常因血虛或血瘀
  • 經閉不行:可分為血枯經閉與血瘀經閉

養生觀

中醫強調月水期間之調攝重點在於保持氣血和暢,避免寒熱邪氣之侵擾,尤重保暖、調情志、節飲食,以維繫衝任二脈之平衡,使月水應期而至,量色質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