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打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打傷(中醫病名)

定義與源流

打傷為中醫骨傷科常見病證,指因拳腳、鈍器或銳器等外力擊打肢體或軀幹所致之傷損。此病名首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五,屬「金瘡」範疇。明代《正體類要》進一步區分為「外傷」與「內傷」,清代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則系統論述各部位打傷之診治要點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打傷之病理機制主要涉及:

  1. 氣血失和:外力衝擊導致經絡受損,氣滯血瘀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云:「跌撲閃挫,卒然身受,氣血俱傷也。」
  2. 臟腑受累:嚴重打傷可內傳臟腑,尤以肝、腎為要,因肝主筋、腎主骨。
  3. 經絡阻滯:損傷局部經脈,影響氣血運行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「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」。

臨床表現

體表損傷

  1. 輕度打傷:局部見青紫腫痛,中醫稱「皮肉傷」,屬氣滯血瘀證。
  2. 中度打傷:皮破出血,筋脈受損,形成瘀塊(「離經之血」),可伴關節活動不利。
  3. 重度打傷:骨折或脫臼,見《醫宗金鑺》所述「骨斷筋翻」之畸形。

特殊部位損傷

  1. 頭部打傷
    • 輕證:眩暈、頭痛、頭皮瘀腫(「頭破血流」)
    • 重證:昏迷(「昏憒」)、嘔吐(「胃氣上逆」),符合《傷科補要》「巔頂骨傷」描述
  2. 胸腹內傷
    • 胸部:胸悶氣急(「氣閉」)、咳血(「肺絡損傷」)
    • 腹部:腹痛(「腹內瘀滯」)、便血(「腸絡受損」)、昏厥(「氣血暴脫」)

辨證分型

  1. 氣滯型:以脹痛為主,痛無定處,舌淡紅苔薄白。
  2. 血瘀型:刺痛固定,青紫腫硬,舌暗紫或有瘀斑。
  3. 氣血兩傷型:兼見氣短乏力與局部瘀腫,脈細澀。
  4. 臟腑損傷型:依不同臟腑見相應證候,如肝鬱氣滯、腎精虧損等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強調「三期辨治」:

  1. 初期(1-2周):以「攻利」為主,活血化瘀(如桃紅四物湯)、行氣止痛(如復元活血湯)。
  2. 中期(2-4周):和營生新,用續骨活血湯加減。
  3. 後期(4周後):補益肝腎,選用壯筋養血湯或六味地黃丸。

外治法包括:

  • 藥敷:如意金黃散消腫
  • 針灸:取阿是穴配合循經取穴
  • 推拿:後期用理筋手法

古籍記載

《傷科匯纂》詳述:「打擊傷須辨明上下輕重,上焦宜開胸順氣,中焦宜調和肝脾,下焦宜活血壯筋。」《少林寺傷科秘方》另載特殊部位用藥,如頭部傷用川芎茶調散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