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水不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水不調

病證名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七「月水不調候」,亦稱「經水不調」,指婦女月經周期、經量、經色、經質等出現異常,或伴隨不適症狀的病症。中醫認為,月水不調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不和、經脈阻滯密切相關,其病因病機可分為虛實兩類,實者多因氣滯、血瘀、寒凝、熱擾,虛者則以氣血不足、肝腎虧虛為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失和

    • 氣為血之帥,氣滯則血行不暢,常見月經後期、經量稀少;氣虛則統攝無權,可見經量過多或崩漏。
    • 血虛則經血化源不足,致月經量少、色淡;血熱則迫血妄行,致經期提前、量多色紫。
  2. 臟腑功能失調

    • 肝鬱: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可見月經先後無定期、經行不暢或胸脅脹痛。
    • 腎虛:腎藏精,主生殖,腎陽虛則經血量少色黯、畏寒肢冷;腎陰虛則經血黏稠、潮熱盜汗。
    • 脾虛:脾主統血,脾虛不攝則經血淋漓;脾虛生化不足則經血色淡質稀。
  3. 外邪侵擾

    • 寒凝胞宮:寒客沖任,血為寒凝,致月經後期、量少色黯、痛經拒按。
    • 熱擾血室:外感熱邪或肝鬱化熱,迫血妄行,致經期提前、量多質稠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周期異常:月經先期(提前7日以上)、後期(延後7日以上)、先後無定期。
  • 經量異常:過多、過少,或淋漓不盡。
  • 經色質異常:色淡、深紅、紫黯,質清稀、黏稠、夾血塊。
  • 伴隨症狀:腹痛、腰痠、頭暈、煩躁等,隨證型不同而異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肝鬱氣滯證:月經先後不定,經行不暢,胸脅脹滿,舌淡紅苔薄白,脈弦。
  2. 氣血兩虛證:月經後期,量少色淡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弱。
  3. 血寒證:經期延後,量少色黯,小腹冷痛,得熱則減,苔白脈沉緊。
  4. 血熱證:經期提前,量多色紅,心煩口渴,舌紅苔黃脈數。
  5. 腎虛證:月經紊亂,腰膝痠軟,頭暈耳鳴,舌淡脈沉細。

古籍論述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出:「婦人月水不調,由風冷乘虛客于胞中,傷沖任之脈。」強調外邪與沖任損傷的關聯;《傅青主女科》則重視肝腎調理,認為「經水出諸腎」,指出補腎調肝為治療要旨。

月水不調為婦科常見病證,中醫通過四診合參,辨明寒熱虛實,針對病機以調和氣血、疏肝健脾、補腎溫陽等法治之,使經候如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