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水色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水色黃

症名:月水色黃,出自《竹林寺女科秘方》,指婦女月經來潮時經血呈現黃色,屬經色異常之一。中醫認為,經血之色反映臟腑氣血盛衰及經絡通調與否,黃色多與濕熱、氣虛或血瘀等因素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下注:濕熱蘊結胞宮,灼傷經血,致經色偏黃,質地黏稠,或伴穢臭,常見口苦、帶下黃濁等症。
  2. 脾虛氣弱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氣血生化不足,經血失於濡養,色淡黃而質清稀,多見神疲乏力、納呆。
  3. 血瘀化熱:瘀血久滯胞絡,鬱而化熱,血色暗黃夾塊,伴有經行不暢、少腹刺痛。

鑑別要點

  • 濕熱者經黃黏臭,舌苔黃膩;
  • 脾虛者經淡黃質稀,舌淡胖;
  • 血瘀者經暗黃有塊,舌黯或有瘀斑。

此症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細辨,以審證求因。歷代醫家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載有「經候色變」之論,強調調經需分寒熱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