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水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水汁

月水汁,出自《本草集要》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名詞,乃指女子月經排出之血,亦稱「月經血」或「經血」。此名詞體現中醫對婦女生理現象之細微觀察,並將其與人體陰陽氣血之運化相聯繫。

在中醫理論中,月水汁與衝任二脈及肝、腎、脾等臟腑密切相關。衝任二脈主司女子月經與生殖功能,而肝藏血、腎主生殖、脾統血,三者協調則月經如期而至,經血質地、色澤皆可反映內在氣血盛衰與臟腑平衡。

月水汁之性味與功效,古籍雖未詳述,然根據中醫對經血之理解,其屬「陰血」範疇,與整體氣血循環相連。若經血色淡質稀,多屬氣血虛弱;經血紫暗夾塊,則常與血瘀或寒凝有關。古醫家或有取童女初潮之經血(稱「紅鉛」)入藥之記載,然此類用法今已罕見,僅存於特定醫籍考據之中。

此概念亦反映中醫「取象比類」之思維,將月經與自然月相週期相比擬,強調「月水」應時而下,合乎天道陰陽消長之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