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水滯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月水滯澀
月水滯澀,又稱月經過少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症之一。該詞最早見於宋代《太平聖惠方·卷七十二》,指女性經血排出不暢,經量明顯減少,或經期縮短,甚則點滴即淨的病理現象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月水滯澀主要與氣血不足、氣滯血瘀、寒凝血澀及痰濕阻滯等因素相關:
- 氣血虛弱:稟賦不足,或脾胃虛弱,化源匱乏,致使衝任血海不盈,經血無以化生。
- 腎精虧虛:先天腎氣不足,或房勞多產,耗傷腎精,精血不充,血海空虛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瘀阻胞宮。
- 寒凝血澀:經期感寒,或素體陽虛,寒邪客於胞脈,血得寒則凝滯,經行不暢。
- 痰濕阻滯:脾虛濕盛,痰濕內停,阻滯衝任,經血運行受阻。
臨床表現
除經量明顯減少外,根據不同證型可伴隨以下特徵:
- 氣血虛弱:經色淡紅、質稀,面色萎黃,倦怠乏力,舌淡苔薄。
- 腎精虧虛:經色黯淡、質稀,腰膝酸軟,頭暈耳鳴,脈沉細。
- 氣滯血瘀:經色紫暗、夾血塊,小腹脹痛拒按,舌暗或有瘀斑。
- 寒凝血澀:經色暗黑、質稠,小腹冷痛,得熱則減,舌淡苔白。
- 痰濕阻滯:經質黏膩,形體肥胖,胸悶嘔惡,舌淡胖、苔白膩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月水滯澀,以「調和氣血,通調衝任」為主,根據不同證型辨證施治:
- 氣血虛弱:補氣養血,方用八珍湯或歸脾湯加減。
- 腎精虧虛:補腎填精,方用歸腎丸或左歸丸加減。
- 氣滯血瘀:理氣活血,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。
- 寒凝血澀:溫經散寒,方用溫經湯或艾附暖宮丸。
- 痰濕阻滯:化痰祛濕,方用蒼附導痰湯或二陳湯加減。
此外,針灸取穴如三陰交、關元、血海等,亦可助調理衝任,改善經血瘀滯之象。
古籍記載
《太平聖惠方》提及:「月水滯澀者,由勞傷血氣,致令體虛,風冷客於胞絡,損動衝任之脈。」顯示古代醫家對此病機已有深刻認識,強調氣血失和、外邪侵襲與衝任損傷為致病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