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月信
月信,亦稱「月水」或「經水」,為中醫婦科學之重要生理名詞,首見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一引《產寶方》序論:「月水如期,謂之月信。」意指女性胞宮定期疏泄之血液,循固有周期而至,如潮汐之有信,故得此名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臟腑經絡之關係
月信之生成與調節,主要繫於衝任二脈及肝、腎、脾三臟。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「胞胎」,二者協調則經血依時而下。肝藏血而主疏泄,腎藏精而司天癸,脾統血而化生氣血,三者功能互濟,方能維繫月信之規律。 - 氣血作用
月信實為氣血盈虧之外應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。」氣足則血行有序,血盈則經候如期。若氣滯、血虛或血瘀,皆可致月信失調。 - 週期特性
中醫以「月節律」觀月信,正常週期約為28至30日,經行3至7日。週期長短、經量多寡及血色質地,均反映體內陰陽平衡狀態。如經色淡紅多屬血虛,經色紫暗夾塊則常為血瘀之徵。
古籍論述
除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外,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進一步闡釋:「月經之本,所重在衝任,所重在胃氣,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。」強調月信正常與否,與後天脾胃運化及先天腎氣息息相關。
文化意涵
「信」字凸顯中醫對月經之觀察不僅限於生理,更含「天人相應」之思維。古人視月信如月之圓缺、潮之漲落,為女性「陰血週期」與自然規律同步之體現。
綜此,月信於中醫體系中,既是婦科診療之核心指標,亦為整體辨證之重要依據,其理論深植於臟腑、氣血及經絡學說之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