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打馬過天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打馬過天門

打馬過天門,又稱「打馬過天河」,為小兒推拿之常用手法,屬中醫外治法之一。此法主要運用於小兒發熱、煩躁不安等症,透過特定手法刺激經絡,達到清熱瀉火、疏通氣機之效。

操作手法
施術者以食指、中指二指併攏,蘸取清水或蔥薑汁後,自患兒手腕橫紋處(總筋穴)起始,沿前臂內側正中線(相當於手厥陰心包經循行部位),快速輕拍至肘橫紋(曲澤穴附近),如策馬奔馳之勢,反覆操作數十次。手法需輕快均勻,以皮膚微紅為度,避免過度用力傷及幼兒嬌嫩肌膚。

中醫理論基礎
此手法所循行之路線,與手厥陰心包經相合。心包經主瀉火除煩,與三焦經互為表裏,可調節上中下三焦之氣機。透過拍打此經,能引熱下行,清心火、解鬱熱,尤適用於小兒外感風熱或飲食積滯所致之發熱。此外,「天門」一詞在中醫理論中,或指天庭(額部),或喻指氣血通行之關竅,此處借喻為疏通經絡之門戶,故以「打馬」之勢助氣血速行。

臨床應用
此法常與其他小兒推拿手法配合使用,如「清天河水」、「退六腑」等,以增強清熱效果。傳統認為,其性偏涼,適用於實熱證,如高熱面赤、口渴咽痛、小便短赤等症。然須辨證施治,若屬虛寒證則非所宜。

歷史淵源
「打馬」之名,源自古喻手法迅捷如策馬疾馳;「天門」則隱含通達陰陽之意。明代《小兒按摩經》已有類似手法記載,後世醫家逐步完善其操作與理論,成為小兒推拿體系中清熱法的代表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