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行

出處
「月行」一詞首見於《醫說》所引《瑣碎錄》,為中醫婦科專有名詞,具雙重涵義:一指「月經」本身,即女子週期性子宮出血;二指「經期」,即月經來潮之時間週期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與臟腑經絡之關係
    月行受腎氣、天癸、衝任二脈及肝脾臟腑共同調節。

    • 腎氣:為月事生成之本源,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言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」,強調腎中精氣充盛後,方能推動月經來潮。
    • 肝臟:主疏泄,藏血,肝氣條達則月行順暢;若肝鬱氣滯,可致經期紊亂或經行不暢。
    • 脾胃: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統血,脾虛則經血失固,可見經量異常。
  2. 氣血的作用
    月行以血為物質基礎,賴氣以推動。氣血調和則經候如常;若氣虛血瘀或血熱妄行,則見痛經、經期提前或延後等證。

  3. 與月相的聯想
    部分中醫典籍將月行週期(約28-30日)與月相盈虧相應,稱為「月節律」,認為月圓時氣血偏盛,月晦時氣血偏虛,此說見於《黃帝內經》「月生無瀉,月滿無補」之論。

臨床表現與術語延伸

  • 月信:同義詞,強調月經週期如信守時。
  • 經候:泛指月經的週期、血量、色質等表現,為婦科辨證重要依據。
  • 月事不調:涵蓋經期、經量、經色異常,多與氣血失和或臟腑功能失調相關。

古籍補充
《女科經綸》提出:「月行有常度,失其常則病。」進一步闡明週期規律性與健康之關聯,並將月行異常歸因於內傷七情、外感六淫或勞逸失度。

(全文聚焦中醫學理,未涉現代醫學觀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