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月汛

名詞出處
「月汛」一詞首見於明代醫家孫一奎所著《赤水玄珠》,為中醫婦科術語,專指女性周期性之經血來潮,即「月經」之別稱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與臟腑經絡之關係
    月汛之生成與調節,以「肝、脾、腎」三臟為核心:

    • :主疏泄,藏血。肝氣條達則經血按時而下;若肝鬱血滯,可見月汛延期或經行不暢。
    • :統血生血。脾氣健運則經量適中;脾虛則崩漏或經少。
    • :藏精,主生殖。腎精充盈則月汛如期;腎虛常見經亂或閉經。
      另與「衝任二脈」密切相關,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二脈氣血盛衰直接影響月汛至否。
  2. 氣血作用
    月汛本質為「血」,然「氣為血之帥」,氣血調和則經候如常。若氣虛不攝,則經血淋瀝;血熱妄行,則經量多而色鮮。

經典記載與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雖未直稱「月汛」,但〈上古天真論〉云: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。」已闡明月經生理基礎。後世醫家如《婦人良方》進一步以「經候」「信水」等詞描述,而「月汛」更強調其如潮汐般周期特性,反映古人對月經節律之觀察。

臨床應用
中醫辨治月汛異常時,常以周期、經量、色質為綱:

  • 周期異常:先期多責之血熱或氣虛,後期常見血虛或寒凝。
  • 經量異常:量多者或因血熱、氣虛;量少者多與血虛、痰阻有關。
  • 色質辨證:經色紫黯夾塊多屬血瘀,淡紅稀薄多為氣血兩虛。

與現代醫學之對應
月汛概念近似西醫「月經周期」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辯證,如經期伴隨之腰痠、乳脹等症狀,均視為臟腑氣血失調之徵象,而非單純內分泌變化。

文獻考據
除《赤水玄珠》外,「汛」字本義為定時漲落之水勢,如《說文解字》注:「汛,灑也。」醫家借「汛」喻月經之按期而至,體現中醫取類比象之思維特色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亦沿用此稱,謂「婦人月汛不調」之理法方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