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月飲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月飲瘡
病證名,首見於《肘後方》卷五,又稱「旋耳瘡」,為中醫外科常見皮膚病症之一。其名「月飲」或與發病部位及症狀特徵相關,多發於耳周,呈旋繞之狀,故亦有「旋耳」之稱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風熱濕邪客於肌表,或因肝膽濕熱上蒸,循經外發於耳部所致。其病位在皮膚,與肝膽經絡關係密切。內因多責之於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,致濕熱內蘊;外因則與風邪侵襲、局部染毒相關。
臨床表現
患者耳周皮膚可見紅腫、丘疹或水皰,繼而糜爛流滋,結痂脫屑。若濕熱偏盛,則滲液黃黏;風邪甚者,瘙癢劇烈;久病則血虛風燥,皮膚粗糙增厚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熱除濕、疏風止癢為主。
- 風熱濕盛:宜選用消風散加減,配合黃連、黃柏等清熱燥濕。
- 肝膽濕熱:方用龍膽瀉肝湯化裁,以瀉肝膽實火、利下焦濕熱。
- 血虛風燥:當歸飲子加減,養血潤燥、祛風止癢。
外治可視滲出情況,選用青黛散、黃連膏等調敷,乾性皮損則以潤膚膏劑為主。
古籍考證
《肘後方》簡述其名而未詳述治法,後世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等,對類似濕瘡辨證更趨細緻,可互參。此病與現代醫學「耳周濕疹」或「接觸性皮炎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邪正關係與經絡氣血之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