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打咯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打咯忒

打咯忒,又稱呃逆,為中醫常見證候之名。《醫林改錯》卷上記載:「呃逆,俗名打咯忒。」此症以氣逆上衝,喉間頻發短促聲響為特徵,其病機多與胃氣上逆、膈肌痙攣相關,屬中醫「呃逆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打咯忒之成因可分虛實兩端:

  1. 實證:多因外邪犯胃、飲食不節,或情志失調,導致胃氣壅滯,上逆動膈。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述:「凡雜證之呃,雖由氣逆,然有兼寒者,有兼熱者。」寒邪客胃可致氣機凝滯;熱積於胃則灼津成痰,阻礙氣機;肝鬱化火亦能橫逆犯胃,引發呃逆。
  2. 虛證:常見於久病體弱、脾胃陽虛,或胃陰不足者。脾胃虛寒則升降失司,虛氣上逆;胃陰虧虛則津乏氣燥,膈間失潤,皆可致呃聲低弱、斷續難續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胃寒呃逆:呃聲沉緩,得熱則減,伴脘腹冷痛、舌淡苔白,治宜溫中散寒,方用丁香散加減。
  2. 胃熱呃逆:呃聲洪亮,口臭煩渴,舌紅苔黃,治宜清胃泄熱,方選竹葉石膏湯。
  3. 氣滯呃逆:呃逆連聲,胸脅脹滿,情志誘發,治宜疏肝和胃,方取五磨飲子。
  4. 脾胃虛寒:呃聲低微,面色蒼白,手足不溫,治宜溫補脾胃,方用附子理中湯。
  5. 胃陰不足:呃聲急促而不連續,口乾舌燥,治宜益胃生津,方選益胃湯。

古籍論述
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胃為氣逆為噦」,奠定呃逆與胃氣上逆之關聯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:「呃逆之證,有虛實寒熱之異。」歷代醫家重視辨證施治,如朱丹溪以「痰火鬱結」立論,李東垣則強調「脾胃升降」之關鍵。

外治法

針灸取穴如內關、足三里、膈俞等,以調和胃氣、降逆止呃;艾灸中脘、氣海適用於虛寒證。另可配合推拿手法,按揉膻中、脾俞等穴以疏導氣機。

打咯忒雖為小疾,然病機複雜,須據證審因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