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雲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雲翳
病證名,出自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要訣》。指黑睛(角膜)或晶珠(晶狀體)上出現的片狀混濁,其形態或如淡煙繚繞,或似浮雲遮蓋,故稱「雲翳」。此症屬「宿翳」範疇,多因外感風熱毒邪、肝火上炎,或陰虛火旺、氣血凝滯所致,亦可因外傷、內傷積久而成。
臨床特徵
雲翳之輕重,可依其形態、色澤及病變範圍判斷:
- 輕證:翳薄而浮,色白淡嫩,未遮蓋瞳神(瞳孔),視物略感朦朧,多屬病勢初退或邪淺未深。
- 重證:翳厚而堅,色黃晦暗,遮擋瞳神,嚴重影響視力,多屬病久失治或正虛邪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雲翳的形成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- 風熱壅盛:外感風熱邪毒,上攻目竅,灼傷黑睛,氣血瘀滯而成翳。
- 肝火熾盛:情志鬱久化火,肝經風火上擾,熏灼睛珠,致晶體混濁。
- 陰虛火旺:肝腎陰虧,虛火內生,上炎目絡,耗傷津液,睛體失養而變濁。
- 氣滯血瘀:外傷或內傷導致眼部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凝結,日久化翳。
治療原則
雲翳的治療需結合全身證候,辨明虛實寒熱,選用相應方藥:
- 清熱退翳:若屬風熱或肝火實證,可用《銀翹散》加減,或《龍膽瀉肝湯》配合退翳明目藥(如密蒙花、穀精草)。
- 滋陰降火:陰虛火旺者,宜《杞菊地黃丸》或《石斛夜光丸》滋養肝腎。
- 活血消翳:氣滯血瘀明顯者,選用《血府逐瘀湯》加減,佐以桃仁、紅花等化瘀通絡。
- 外治法:傳統中醫眼科會配合外用眼藥粉(如《八寶眼藥》),以局部清熱退翳。
古籍記載
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提及:「翳之薄者為雲,厚者為障。」強調雲翳屬翳證中較輕淺者,然若遷延失治,可轉為「冰瑕翳」、「沉翳」等頑固病變,甚至導致「青盲」(視神經萎縮)。
雲翳的調治需注重整體辨證,結合臟腑功能與氣血盛衰,方能使濁退睛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