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孕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孕悲

病證名,亦稱「孕婦臟躁」。《胎產合璧》載:「孕婦臟躁,無故悲泣,名曰孕悲。」此症多見於妊娠期間,因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紊亂所致,屬中醫情志病範疇。

病因病機
孕悲的發病與孕婦氣血陰陽失衡密切相關。妊娠時,陰血下聚養胎,母體肝血易虛,肝失濡養則疏泄失常;加之衝任二脈氣血旺盛,若素體肝鬱或心脾不足,易致氣機鬱滯、心神失養,表現為無故悲傷欲哭、情緒不穩,甚或煩躁不寐。此症與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臟躁」頗為相似,然孕悲特發於孕期,與胎元之氣影響母體氣血運行有關。

辨證要點

  1. 肝鬱血虛:悲憂寡歡、胸脅脹滿、舌淡紅、脈弦細。
  2. 心脾兩虛:心悸怔忡、神疲食少、舌淡、脈濡弱。
  3. 陰虛內熱:煩躁易怒、五心煩熱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
治療方向
以調和氣血、安神解鬱為原則,可參考「臟躁」論治,然需顧及胎元,用藥宜平和:

  • 甘麥大棗湯為基礎方,養心安神、和中緩急。
  • 肝鬱者,佐以逍遙散疏肝健脾;陰虛者,配伍天王補心丹滋陰清熱。

古籍佐證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妊娠心緒不寧」,與孕悲病機相通,強調調肝為要;《景岳全書》亦論及情志失調與氣血關係,可資鑒別。此症雖以情志異常為顯,實為內在氣血失和之外現,治療當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