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孕婦尿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孕婦尿出,又稱妊娠遺尿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楊志一《生育問題》。此證指妊娠期間,婦女小便失於約束,或於寐中自遺,或於白晝無意識滲漏,其病機與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妊娠遺尿主要責之腎氣不固與脾虛氣陷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司二陰,胞脈系於腎。妊娠時胞宮逐月膨大,若素體腎氣不足,或孕後勞倦傷腎,則腎失封藏之職,膀胱失約而致遺溺。脾主升清,統攝水液,脾虛則中氣下陷,津液失固,亦見小便失禁。此外,衝任二脈虛損、胎元下迫膀胱,亦可誘發此證。
證型辨治
- 腎氣不固型
主證:妊娠小便頻數或失禁,腰膝酸軟,頭暈耳鳴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治則:溫補腎氣,固脬止遺。常用方如桑螵蛸散加減,或右歸丸化裁,佐以益智仁、覆盆子等收澀之品。 - 脾虛氣陷型
主證:小便失禁伴小腹墜脹,神疲乏力,面色萎黃,舌淡有齒痕,脈緩弱。
治則:補脾益氣,升陽舉陷。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,配以芡實、金櫻子等固攝。 - 衝任不調型
主證:遺尿與胎動不安並見,或兼見陰挺下脫,脈細滑。
治則:調補衝任,安胎固脬。宜用壽胎丸合縮泉丸,佐以杜仲、續斷等補腎安胎之藥。
古籍論述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妊娠遺溺者,由腎氣虛冷,不能制約故也。」《醫宗金鑑》則強調「胎壓膀胱,水道不利」,指出胎體漸大壓迫水道,可加重病情。此證雖多屬虛,然臨床須辨明病位在腎、在脾,或與衝任損傷相關,方可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