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孕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孕癰,病名始載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十五「龔顏德孕癰方第十」,專指妊娠期間婦女腹內發生的癰腫病證。此證成因多由孕婦體質偏熱,或外感邪毒,致熱毒蘊結於內,阻滯氣血運行,使經絡壅塞、營衛失和,最終化熱腐肉而成癰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鬱血瘀」,發病部位多在胞宮周圍或腸間,臨床特徵為腹中劇痛、局部腫硬拒按,或伴發熱惡寒等全身症狀。

在治療上,中醫強調「清熱解毒」與「活血消腫」並行,然須兼顧安胎之要。歷代醫家推崇以下方劑:

  1. 千金牡丹皮湯:以牡丹皮為君,清血分瘀熱;配赤芍、桃仁活血散結,佐黃連、敗醬草瀉火解毒,適於熱毒熾盛之證。
  2. 神效栝樓散:取栝樓實寬胸散結,合當歸、乳香、沒藥通絡止痛,更以金銀花、連翹透熱轉氣,對痰熱互結型尤效。

此證與一般內癰治法相通,然用藥須避峻猛攻伐之品,如三稜、莪朮等破血藥當慎用,惟恐損傷胎元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特別指出:「妊娠癰疽,當視其緩急,或先託裡安胎,或急瀉其毒」,顯示分階段處理之辨證思維。另可配合外治法,如以金黃散蜜調外敷患處,助消腫止痛而不犯胎。

古籍中對此證預後亦有論述,《醫宗金鑑》提及:「孕癰潰膿者吉,若膿成不潰,恐傷胎絡」,說明膿毒得泄反利於病勢緩解。歷代醫案多強調,治療時需精密把握清熱與養胎之間的權衡,此為孕癰證治之獨特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