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孕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孕珠
出處
孕珠一詞首見於中醫古籍《五十朋賦》,為生理學名詞,專指妊娠初始階段,即胎元初結、陰陽相合而形成胚胎之關鍵時期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胎元形成
中醫認為,孕珠之象對應「胎元」初結的生理狀態。女子以血為本,男子以精為用,兩精相搏,結於胞宮,即《內經》所云「兩神相搏,合而成形」。此時先天之精與母體氣血相融,形成胎始,猶如珠玉初凝,故稱「孕珠」。 - 經絡與臟腑作用
此階段與衝任二脈關係密切。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二者盛通則能攝精成孕。肝藏血、腎藏精,肝腎協調則精血充足,胎珠得養;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健胃和則胎元得固。 - 氣化與陰陽
孕珠之際,陰陽二氣交媾,呈現「陽施陰受」之態。《類經》提及「精氣流行,凝而成孕」,強調陰陽交感而生化胎元。此時母體氣機需平和,若陽氣過亢或陰血虧虛,易影響胎珠穩固。 - 診斷與脈象特徵
古醫家重視「手少陰脈動甚」或「尺脈滑利」為孕珠之徵。《脈經》描述妊娠初期「陰搏陽別」,即寸關尺三部脈中,尺脈獨顯滑象,反映胞宮氣血匯聚以養胎之態。
與現代醫學之關聯
現代醫學之受精卵著床階段,與中醫「孕珠」概念部分相合,然中醫更強調氣血陰陽之動態平衡,以及臟腑經絡對胎元的整體調控作用。
此概念常見於中醫婦科理論,後世醫籍如《婦人良方》等,亦沿用「孕珠」一詞,並擴展其內涵至妊娠調護與胎養學說之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