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運膏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運膏肓為中醫自我按摩技法之一,源自傳統導引術,專注於活動肩胛區域以刺激膏肓穴,達到調理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。

名詞溯源與理論基礎

膏肓穴屬足太陽膀胱經,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(約肩胛骨內側緣),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主治「虛羸損瘦、咳逆上氣、骨蒸盜汗」等虛勞諸證。古人視此穴為「病入膏肓」的關鍵部位,需通過運動與刺激以驅邪扶正。

「運膏肓」一詞出自清代吳尚先《理瀹駢文》,其言:「兩肩扭轉,運動膏肓穴,除一身疾。」強調透過肩胛活動間接牽引膏肓,使氣血灌注於背俞,調和臟腑功能。此技法融合「導氣令和,引體令柔」的原則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緩節柔筋而心和調」的養生觀。

操作要領與中醫機理

  1. 動作解析

    • 屈肘置於身側,雙肩放鬆,以肩關節為軸心,緩慢作環轉運動(先向前、再向後划圈)。
    • 動作需帶動肩胛骨內收與外展,使深層肌群牽拉膏肓穴所在區域。
  2. 經絡作用

    • 膏肓穴鄰近肺俞、心俞等背部要穴,轉搖肩胛可震盪膀胱經氣血,助益心肺功能。
    • 手三陽經(小腸、三焦、大腸經)均行經肩胛,活動此處能通暢上肢經氣,改善「肩背拘急」之症。
  3. 氣血調節

    • 中醫認為「久坐傷肉」,氣滯於背易生痰瘀。運動膏肓能提振陽氣,化解「上焦如霧」的濕濁鬱阻,緩解胸悶、咳喘等症。

臨床應用與延伸

此技法不僅用於保健,傳統中醫亦將其納入肺癆、怔忡(心悸)等虛證的輔助療法。明代《類經圖翼》建議配合艾灸膏肓,效驗更彰;而導引家則主張「運膏肓」結合呼吸吐納,以增強宗氣運轉。

現代研究指出,活動肩胛可刺激斜方肌、菱形肌,改善胸椎微循環,與中醫「通則不痛」理論相合。其簡便易行,尤適於長期伏案者,然須持之以恆,方見其功。

(註:本文專述醫理,具體實踐需依個人體質斟酌。)